三十六计真实存在吗?

你的位置:天顺娱乐 > 业务范围 > 三十六计真实存在吗?
三十六计真实存在吗?
发布日期:2024-08-26 02:07    点击次数:155
一、三十六计真实存在吗?

1 三十六计在历史上确有存在2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兵书,主要介绍战争策略和战术,被称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的作者历史上尚未得到确切的考证,但有一些文献显示是由清代孙氏兄弟编纂,它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3 三十六计虽然是古代兵书,但是里面的思想和战术思路对于现代社会的管理和决策也有一定的启示。

它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政治等多个领域,被称为“中国管理智慧的重要来源”。

不存在。

因为三十六计是一种谋略策略的体系,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使用,但实际上并没有像传说中那样存在过一份以“三十六计”为名称的书籍。

现今的“三十六计”内容也是后人根据历史上的谋略总结而来,不具备完整性和权威性。

然而,三十六计所蕴含的谋略理念和思想却依旧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人们可以从中汲取策略与战术的经验,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以提高自己的处事能力和决策水平。

二、《三十六计》的来历?

1、《三十六计》的作者是无法考证,它是百家兵法所长集合成为的一部独立的兵书,它与孙武的《孙子兵法》以及孙膑的《孙膑兵法》关系都是比较完善的兵法,统一的兵法体系但作者并无关联,都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2《三十六计》一书由来推断:迄今为止尚无准确的考证,可以断定其产生的年代。

至于说作者方面,更是杳无线索,难具结论,这些都无形之中给该书的存在,渲染上 了一层神秘色彩,愈发显现出它在中国兵学著作史上的独特魅力。

“三十六计”一语,始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其谓“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文中的檀 公,据推测应为南朝时宋之名臣檀道济,此公乃身经百战之辈,功绩十分矫人,且善用计,多有妙算。

所言“三十六策”,似是誉其计谋特多的意思,概并非实有所 指;不过,作为一种称数上的具体化,“三十六计”称名的雏型,恐怕不会太晚过于这个时期。

后来,有的刊本将此书标注为明代佚名之作,看来是有较为合理的脉 络可供依循。

因此,我们进一步推断,可能在唐宋时代,逐渐完成了“三十六计”的充实与定位过程,至迟在明代已经与我们今日所见的样子相差无几。

总之,“三 十六计”应该是在历史上长期流传,并屡经整理而保存至今的一份凝聚着中国古代兵家深奥智慧结晶的作品。

与许多古代兵学理论著作极为不同的是,《三十六计》并没有太多篇幅理论性文字的阐述,而仅在开篇的“总说”中以寥寥数语,聊作大旨概括,接着便叙述各个具 体的计法,给人以直捷便当的感觉。

每个计法则大都以众所周知的成语、熟语来给定名称,在简短的解语之后,每每再附以《易经》中的语辞作为经典诠释,这便构 成了《易经》对此书具有重要影响的又一个特点。

三、诸葛亮三十六计的故事概括?

以下是诸葛亮三十六计的故事概括:

1、 瞒天过海:孙权派人向曹操求援时,诸葛亮设法瞒过曹操,最终成功夺回荆州。

2、 围魏救赵:利用敌人的弱点,以袭击魏军,达到救赵国的目的。

3、 借刀杀人:借用他人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

4、 indirect approach:采用迂回战术,避开敌人的强点,攻击其弱点。

5、 无中生有:利用虚假信息,让敌人产生恐慌和分裂。

6、 暗渡陈仓:利用夜间和隐蔽的道路,成功潜入敌人的重要地区。

7、 隔岸观火:保持观望态度,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行动。

8、 笑里藏刀:装出友好的面孔,暗中做出攻击。

9、 李代桃僵:用代理人来代替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目的。

10、 顺手牵羊:趁敌人不备,顺手夺取其财物。

11、 打草惊蛇:利用敌人的谨慎心理,制造假象,让敌人露出破绽。

12、 借尸还魂:利用已经失去战斗能力的敌人的身体,做出假象,让敌人产生错觉。

13、 调虎离山: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让敌人离开他们的根据地。

14、 欲擒故纵:采用退却的战术,让敌人进入陷阱。

15、 抛砖引玉:以小事引出大事,让敌人露出破绽。

16、 擒贼擒王:直接攻击敌人的首领,达到击败敌人的目的。

17、 釜底抽薪:摧毁敌人的根据地,阻止敌人的补给。

18、 混水摸鱼:混在敌人中间,获取情报和机会。

19、 金蝉脱壳:利用假象,让敌人放松警惕,然后趁机逃脱。

20、 关门捉贼:控制敌人的行动,然后将其困住。

21、 远交近攻:与远处的敌人建立友好关系,与近处的敌人进行攻击。

22、 假道伐虢:采用迂回战术,欺骗敌人。

23、 借箭放火:利用敌人的资源,摧毁敌人的军事设施。

24、 运用计谋:通过使用计谋和谋略,打败敌人。

25、 欲擒故逃:采用逃跑的战术,让敌人陷入混乱。

26、 投石问路:利用暴力手段,达到目的。

27、 以逸待劳:保持轻松的状态,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行动。

28、 困兽犹斗:当敌人处于绝境时,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击能力。

29、 顾全大局: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考虑到整个局面。

30、 走为上策:当局势不利时,采取逃跑的策略。

31、 以退为进:采用退却的战术,来引出敌人的破绽。

32、 避实就虚:避开敌人的强点,攻击其弱点。

33、 束手待毙:当情况不利时,要保持冷静,等待机会。

34、 声东击西:制造假象,引开敌人的注意力。

35、 狗急跳墙:当敌人处于绝境时,会表现出非常激烈的反抗。

36、 三人成虎:利用谣言和传言,制造敌人的恐慌和分裂。

诸葛亮三十六计是指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所总结出来的三十六种治国、打仗的策略。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瞒天过海、欲擒故纵、声东击西、无中生有等计策。

这些计策都是为了在战争中取得优势,或在治理时节约资源,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这些计策至今仍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商业和社会生活中。

诸葛亮三十六计是指诸葛亮在战斗中总结出的三十六种战术策略,其中包括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无中生有等。

这些计策不仅适用于战争,而且也可以用于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瞒天过海:利用隐瞒真实情况的手段,将部队偷偷潜出。

以取得对敌方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声东击西:虚张声势,制造假象来迷惑对手,让其在错误的方向上使用兵力。

无中生有:利用空袭、伏击等战术,在敌人心理上制造惊吓,使敌人不能投入最优战术。

这些策略都有强烈的实用性和古代军事思想的特点。

诸葛亮三十六计是以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运用的计策为基础总结出的一套兵法战略思想。

诸葛亮曾利用'空城计'欺负曹操,刘备得以渡过千军万马;在草船借箭中使用'声东击西'之计;在火烧赤壁中运用'声东击西'与'反间计'等策略,粉碎曹军的铁桶阵,取得了历史性的战役胜利。

1、 瞒天过海:诸葛亮借助天气预报,先安排了一场大雾,再利用风势,让自己的军队假装要攻打南方,却突然转向北方,成功地瞒过了敌人。

2、 围魏救赵:当曹操围攻邺城时,诸葛亮与孙权合谋,借助东吴军队的力量,从后方袭击曹操的军队,成功地解救了被围的赵国。

36个战略策略,以下是其中一些故事概括:

4、 无中生有: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诸葛亮让自己的士兵假装在城墙上挖洞,制造出有准备之敌的假象,成功地吓退了敌军。

5、 空城计:在攻打南蛮时,诸葛亮让自己的军队离开城池,留下空城,让敌人产生了恐惧和不安,最终放弃了进攻。

6个战略策略,以下是其中一些故事概括:

1、 瞒天过海:刘备借东风成功攻占荆州。

2、 围魏救赵:曹操攻打赵国,诸葛亮提出借兵救赵,逼迫曹操撤军。

3、 借刀杀人:刘备借刀杀了华雄,借此提高自己的威望。

4、 移石填海:诸葛亮在草地上点燃草堆,让北风吹来,使得沙丘移动填海。

5、 欲擒故纵:赵云欲杀曹操,但被曹操故意放跑,最终赵云得以抢夺曹操的车马。

6、 调虎离山:诸葛亮放火烧了曹操的粮草,诱使曹操离开安全的地势。

7、 以逸待劳:诸葛亮在长坂坡上设伏,以逸待劳战胜了张郃。

8、 趁火打劫:周瑜借东风火攻曹操,诸葛亮趁机抢夺曹操的兵器。

9、 声东击西:诸葛亮模仿鸟叫声,引开了敌军的注意力。

10、 假道伐虢:诸葛亮借助夜色假装撤军,让敌军跟随假路,自己顺利到达目的地。

11、 无中生有:诸葛亮制造了一批木牛流马,让敌军误以为他们有大量军备。

12、 空城计:诸葛亮在空城中挂起幌子,让敌军以为城内有大量军队,最终成功吓退敌军。

13、 远交近攻:孙权与刘备联盟,让曹操感到压力,最终败退。

14、 偷梁换柱:诸葛亮借助夜色将敌方的旗帜和兵器换成自己的。

15、 指桑骂槐:张飞在敌军面前指桑骂槐,让敌军误以为他有大量军队的支持。

16、 借尸还魂:赵云借尸还魂,让敌军误以为他已死,从而得以逃脱。

17、 调兵遣将:曹操派大军征讨南方,诸葛亮却派出少量军队攻打北方,以牵制曹操的军队。

18、 群龙无首:关羽丧失前途,孤军奋战,最终被曹操所杀。

19、 以逸击劳:周瑜借东风火攻曹操,诸葛亮趁机抢夺曹操的兵器。

20、 打草惊蛇:诸葛亮派出少量军队进攻,让敌军误以为他有大量军队的支持。

21、 借箭发慈悲:诸葛亮借赵云之名向曹魏借箭,最终用这些箭打败了敌军。

22、 远交近攻:孙权与刘备联盟,让曹操感到压力,最终败退。

23、 假传文书:诸葛亮让魏延故意泄露计谋,以引诱敌军上当。

24、 混水摸鱼:刘备借助敌军的混乱,成功夺取了荆州。

25、 金蝉脱壳:关羽在官渡之战中夜袭曹操,最终成功突围。

26、 关门捉贼:诸葛亮在敌军的后方设伏,最终成功捉拿敌方将领。

27、 返璞归真:诸葛亮在战争中强调道德和善良,赢得了民心。

28、 釜底抽薪:诸葛亮烧了敌军的粮草,使得敌军陷入绝境。

29、 深入敌境:魏延深入敌境,成功夺取了敌方的粮草。

30、 无计可施: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无计可施,最终被孙权击败。

31、 闭门造车:诸葛亮在战争中制造了一批木牛流马,提高了自己的战斗力。

32、 顺手牵羊:曹操在战争中顺手抢夺了敌方的军备。

33、 打草惊蛇:诸葛亮派出少量军队进攻,让敌军误以为他有大量军队的支持。

34、 借刀杀人:刘备借刀杀了华雄,借此提高自己的威望。

35、 声东击西:诸葛亮模仿鸟叫声,引开了敌军的注意力。

36、 调虎离山:诸葛亮放火烧了曹操的粮草,诱使曹操离开安全的地势。

关于这个问题,诸葛亮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智慧的集大成者之一,其三十六计是在历史上的战争中总结出来的。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故事:

1、 瞒天过海:诸葛亮在攻打南蛮时,通过装载木材和干草的船只,冒充船队要进攻的样子,实则趁着风势渡过大江,成功地偷袭南蛮部落。

2、 围魏救赵:当魏国攻打赵国时,诸葛亮通过编造谎言,让魏国主力军临时转移,利用机会派兵解救赵国。

3、 借刀杀人:在与孟获对战时,诸葛亮通过借刀给敌人杀人,防止敌人反扑。

4、 欲擒故纵:在与曹操对战时,诸葛亮采取了故意撤退的策略,引诱曹操追击,最终成功夺取制胜的机会。

5、 调虎离山:在攻打张鲁时,诸葛亮通过制造假象,让张鲁离开山寨,从而让自己的军队顺利攻占了山寨。

这些故事都是诸葛亮在历史上的智慧和胆略的体现,展现了他在战争中的卓越才智和娴熟技艺。

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在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为了阻止司马懿追击,诸葛亮利用空城计,麻痹了司马懿,使司马懿大军不敢前行。

四、三十六计是谁发明的?

回答:三十六计是谁发明的

檀道济。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它主要包含了36种军事妙计,每一种都蕴含着极其精妙的智慧和思想。

的作者是著名军事家檀道济。

檀道济,东晋末年生人,早年跟随东晋豫章公刘裕以及刘裕的儿子南征北战,逐渐成为刘裕的心腹大将。

公元416年,刘裕奉命北伐,檀道济担任先锋大元帅,一路所向披靡,后秦军听闻檀道济来了,纷纷扔掉武器,举手投降。

檀道济一路攻克新蔡、许昌、洛阳、潼关,最终杀入长安城,灭掉了后秦。

下属建议檀道济把俘虏全部杀掉,檀道济坚决反对,同时命令手下遣散了俘虏,这为他赢得了“仁将”的称号。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的军事策略书籍,没有一个确切的作者,而是历经数代人的总结和完善。据传,三十六计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内容包含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智慧和谋略思想。三十六计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成为了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五、曹操用过哪些三十六计?

曹操是三国时期才华横溢的政治家,有宏远的政治理想,眼光长远,思想缜密,是不可小觑的人才。曹操在计谋方面,最能体现其政治远见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里的天子是汉献帝,是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是董卓废掉汉少帝而立的傀儡皇帝。

196年,汉献帝东逃,谋士沮授向袁绍献计,留住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无政治远光的袁绍拒绝了这个计谋。

与此同时,荀彧向曹操建议:“挟天子可以拢络群臣,可以让百姓心安。

”曹操自觉此计甚好,立马赶至洛阳,把献帝接到许昌,从此汉献帝就成为曹操手中的傀儡。

接下来不得不说的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奠定曹操历史地位的决定之战。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用火烧掉袁军粮草,打败袁军十万大军。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在此次战役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智谋,为他的军事生涯写下最辉煌的一页篇章。

曹操的计谋还有很多,例如反间马超和韩遂,具体就是:曹操先跟韩遂拉关系,让马超起疑心,然后背地里再给韩遂信,马超来到韩遂处看到信,怀疑韩遂,两人之间再无信任可言,反间成功。

还有祢衡之死,祢衡是汉室忠臣,曹操想杀死他,但又不想背乱杀贤臣的骂声。

于是把祢衡派到刘表处,想借刘表之刀杀他,刘表自然明白曹的意思,又派祢衡到黄祖处,黄祖不负众望杀了祢衡。

曹操的丰功伟绩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创建者,“建安七子”的代表人物,气度不凡、有勇有谋,被后世评为“乱世奸雄”。

在三国时期,留给后世典故最多的,非曹操莫属。

他却生于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曹操的才智和野心,注定他被赋予结束这个乱世纷争的历史使命,虽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但一生对汉室很忠,对汉末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尊敬爱戴,至死只封魏王而未称帝,终身只是汉室的臣子。

曹操20岁初入仕途,任洛阳北部尉,拥有一腔热血想利用法律来挽救没落的汉朝,但形势严峻,各地战乱,自己也无能为力。黄巾起义爆发时,屡建奇功,组建青军,以治乱世。破袁绍、袁谭等大军,维护北方的安定团结。与刘备、孙权对峙,势必完成结束战乱、统一全国的霸业。

曹操为安定民生,实行许多政策恢复北方的经济与农业。

发布屯田制,扶持农耕,减轻农民负担。

重视农业,兴修水利,解决军粮问题,使得经济农业等方面逐渐恢复。

善用法律,恢复租调制度,维护小农利益。

抗击匈奴,维护北方边疆人民安全,巩固国家领土。

爱惜人才,对敌方的将才不计前嫌,为自己所用,并广发求贤令,吸引人才。

曹操的功劳之多,数不胜数,为曹魏的发展奠定有利的基础。

三国演义里的曹操

历史上关于曹操的评价贬大于褒,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占足了反派的戏份,他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身上展现的品质也是耐人寻味。

首先来看看为什么三国演义不喜欢曹操,罗贯中将他负尽天下人、敏感易怒、多疑善变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而与他相反的就是关公关二爷的义薄云天。

因为对三国演义的作者来说,曹操曾是东汉的丞相,但是一朝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个小人和叛徒,而刘备、关羽之辈则是名正言顺的汉王朝继承派,人家刘备身上有汉族血统,争来争去不过还是汉朝的江山,曹操就不一样的,曾经是人家的臣子,一朝想成为王,不就是大奸大恶之徒么,师出无名。

曹操因为多疑杀了热情待他的吕家父子,说出的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让人感受到他了冷血无情的一面,使他奸诈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但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纵然是关羽,也有性格上的缺陷,他极为自负,不肯听取别人的意见。

我们要考虑三国演义作者是一个明朝人,他处于封建社会的体系之中,夹杂了太多个人喜好观点。

因此我们在读三国的时候,要客观的评价曹操这个人,每个人关于正义和邪恶的考量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能够看得到,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他的魏王还是死后封的,有人说这正是他奸诈的表现之一,因为他不想自己承受万世骂名,就让他的儿子来做这些事情。

图片

借刀杀人: 曹操接东吴除关羽

隔岸观火:郭嘉定计灭袁氏

釜底抽薪: 曹操奇兵袭乌巢

反间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

连环计: 庞统巧计骗曹操

借刀杀人 曹操接东吴除关羽隔岸观火郭嘉定计灭袁氏釜底抽薪 曹操奇兵袭乌巢反间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连环计 庞统巧计骗曹操 就知道这些了。

六、鬼谷子跟36计的区别?

    鬼谷子跟36计的区别在于:年代不同,发展历史不同,著书时的理念不同。

     鬼谷子里总结了很多政治理念与当时的标准。三十六计则更注重实用环节。

鬼谷子和《三十六计》是两本不同的中国古代兵书。

《鬼谷子》主要讲解策略和治理方面的内容,而《三十六计》则着重于战争策略和兵法。

《鬼谷子》强调一纵一横,即纵向谋略和横向谋略的结合,而《三十六计》则更注重战争策略和兵法。

《鬼谷子》的作者相传为鬼谷子,而《三十六计》的作者已不可考。

总之,这两本书的风格和内容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重要著作。

1、 鬼谷子和36计是两种不同的兵法思想体系。

2、 鬼谷子是一本兵书,主要强调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兵法思想,注重谋略和策略的制定,强调以智取胜。

而36计则是一套兵法典籍,强调以计谋和战术为主,注重以奇制胜。

3、 鬼谷子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兵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被誉为“兵家圣典”,而36计则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兵法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实战中。

鬼谷子和36计都是中国古代的策略和战术书籍,但它们的目的和内容略有不同。

鬼谷子是一部兵书,主要讲述的是战争策略、军事战术、心理学、领导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一部关于战争和军事战略的经典著作,强调军队的组织结构、指挥艺术、军事战术、心理战术等方面。

36计则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另一种策略书籍,它记录了各个国家和领袖采取的一些军事行动和策略。36计主要包括谋攻、攻战、权谋、智谋、诡计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人们掌握战争的策略和技巧,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鬼谷子和36计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但它们的目的和内容有所不同。鬼谷子更多地关注于军事战略和领导技能,而36计则更多地关注于军事行动和战争策略。

鬼谷子和《三十六计》都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典籍,但它们之间有着一些区别。

鬼谷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221年)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化家、观念家之一,他的著作《鬼谷子》被视为中国古代军事典籍的经典之一。《鬼谷子》是一部以军事、奇谋、政治、文化为主的著作,其中包含了的内容颇为广泛,包括了军事战略、政治哲学、人生哲学、命理卜卦、气功修炼等等。

而《三十六计》则是另一本著名的兵书,是明代的一部军事典籍,其中介绍了三十六种兵法策略,被誉为“智囊之书”。《三十六计》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军事战略和计谋,介绍了各种能够用于战争中的计策,如假传消息、声东击西、暗度陈仓等。

因此,可以说鬼谷子更侧重于广泛的文化、哲学、气功修炼等内容,而《三十六计》则更专注于军事战略和计谋。

《鬼谷子》和《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的两部重要兵书,都涉及到了战争、政治、战略等方面的内容,但在内容上有一些区别。

《鬼谷子》是一部关于战争、政治、军事、哲学等方面的著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兵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它从人性、阴阳、五行、用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对军事指挥和政治策略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和方法。

而《三十六计》则是一本纪录了36种实用的计策和应对措施的兵书,它包含了用兵方面的智慧、思维方式以及组织策略。《三十六计》强调的是以变应变,利用人性、心理战、运用诈术等方面技巧来打赢战争。

总的来说,两者不同之处在于《鬼谷子》更注重系统性的思想体系,强调对战争、政治、军事、哲学等方面的探讨;而《三十六计》更注重的是应对技巧和实践操作。两部著作各具特色,都对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鬼谷子和36计都是中国古代的兵法思想和智慧总结,只不过来源和发展历史有所不同。区别在于:

《鬼谷子》是一部内容繁杂、密宗化、难以理解的军事典籍,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兵学里最高深、最神秘的一本书,主要讲述了战争封建时代的治国之道、纵横策略和兵法智慧。《鬼谷子》所提倡的兵法战术更重视心理因素和奇谋妙技,如“反间计”、“借刀杀人”等。它常被用于描述那些采取意想不到的手段来获得胜利的情景。

而“36计”则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组智慧总结,相较于《鬼谷子》,更加浅显易懂,被广泛运用于商业、政治和生活等领域。

这36种计策可以分为进攻计、攻心计、死缓计、反间计、无中生有计和连环计等6大类,并且每种计策都有详细的解释和实例。

相较于《鬼谷子》强调非常规手段和奇谋妙技,《36计》更强调的是细节处的思考和对人性、情感的洞察。

鬼谷子除了注重“道”,还注重“术”,所谓“道中有术,术中有道”。这个“术”的具体含义和《三十六计》又有一些相似的地方,都是将权谋,都是讲面对复杂的环境我们个人应该采取什么办法,不同在于《鬼谷子》更本质一些,《三十六计》更多的是具体的操作和事例。需要说明的是《鬼谷子》里的思想未必全部正确

鬼谷子和36计都是古代中国的智慧文化遗产。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的权谋家,他强调“凡事尽人事,听天命便可”,主张用智慧和策略打败敌人,重视“虚实变化”和“一切皆有门径”,注重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掌握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

而36计,则是明朝时期的兵书,提出了36种应对敌人的策略和方法,重视“以奇制胜”,围绕战争作战展开,重点在“明辨是非”,即辨别敌我优劣,了解敌方的心理和行动,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

总的来说,鬼谷子注重智慧和思想,强调变通和细节,而36计则着重于实践和战争,重视军事策略和战略规划。

鬼谷子是人物,三十六计是兵法。鬼谷子,战国著名道家,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诩的著作。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